台山人精神

西装定制平台-西装定制台山

作文一:《台山人精神》700字

台山人精神

和苗离不开宽阔的田野;鱼儿离不开清澈的水;因为田野是禾苗的家园,水是鱼儿的家园;我也离不开美丽的台山;因为那里是我的家园;台山是我的家,我爱台山。人人都说台山是华侨之乡,是的,台山的确是华侨这乡!走进台山,你会看到许多学校都刻着华侨的名字:黄浩川先生、黄炳礼先生、马兰芳女士、等等。他们无私的为台山经济,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使台山变得繁茂昌盛,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尊敬的侨胞们情系梓里,省吃俭用,他们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都捐出来,支持家乡的建设,造福子孙后代。我们台山人是伟大的,心胸开阔的,我们因为此而感到骄傲、自豪!

回顾历史,我发觉我们台山人是爱国爱民。台山人分布海内外,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能勇敢的站出来。警如,爱国人士——陈宜禧先生。

新宁铁路筹建伊始,陈宜禧先生说:“愤尔时吾国路权,多握外人之手,乃不付绵簿,昌筑宁路。”他以:“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爱

国爱乡。”为召号,昌建新宁铁路,受到县人及海外华侨的支持。筹筑的过程中、他碰到重重主力和许多矛盾,不怕讥笑、不怕苦、不怕累。这种爱国精神一直鼓舞和鼓励着千千万万的海内外华侨为建设祖国和我家乡的不懈努力,尽管铁路被毁了,但巴金散文《机器的诗》,却使新宁铁路存因留在中国文学宝库而得到永生!

一切是陈宜禧先生的丰功伟绩,虽然铁路毁掉了,但这却是一段的美丽的新宁铁路!他是一位建设家乡终身奋斗的爱国者,是一位百折不挠的铮铮铁汉!   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台山人是具有爱国主义的精神!

台山是我的家,我爱台山。我爱台山的辉煌历史,爱台山的人杰地灵,爱台山的美好一切!历史已经过去,现在成现在我么眼前的是欣欣向荣的台山。   台山我用写不完的诗来吟诵您。

台山,让我用唱不完的音乐来赞颂,愿您越来越美丽、繁荣、富强!

居正学校五年级:黄颖媚

作文二:《台山人精神》600字

台山人精神

台山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我生活在台山,感到好幸福。我们台山人,国内国外齐努力,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使我们这些后辈从小沐浴先辈阳光,快乐的成长。

我们的台山人可伟大了。让我感受最深的,要数我们家乡的陈鹏权爷爷和陈国强伯伯,他们父子俩艰苦奋斗,爱国爱乡,为家乡办了好多的善事,特别是我所在的鹏权校区,是他们父子俩先后捐资一千六百多万建成的。我从学校的宣传栏了解到,他们父子俩在台城、广州等地方也捐资建学校和大楼,真是大慈善家。

鹏权先生父子哪来这么多钱呢?我听家里的老人讲,鹏权先生以前也是一个穷孩子,年轻的时候为了生活,不得不到香港打工,由于鹏权先生的勤劳和俭朴,他一步步地从一个打工仔,到做小本生意,又凭借他的智慧,终于生意越做越大,成了一个香港有名大企业家。他的儿子陈国强伯也是好样的,他努力学习,善于经营,他不但把父亲的生意打理得妥妥当当,还不断地做大,比他父亲还要出色,现在他的生意已遍及了好多方面,有石油、房地产、报业、医药等。他的进取精神真是令人佩服。

像鹏权先生父子这样的海外华侨,在台山是好多的,所以我们台山家乡这么美,是和他们分不开的。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出钱出力,真是做到无私奉献的。

现在老一辈的精神,在我们家乡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许多在国内

的台山人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好大的成就。家乡的建设,从以前由华侨来搞的变成了国内的家乡人与华侨一齐来了,我相信,这种精神会继续以扬下去,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好的。

作文三:《台山人精神》500字

台山人精神

台山,一个美丽的城市;台山,一个繁荣的地方;台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爱台山。人人都说台山是华侨之乡,没错,台山的确是华侨之乡!是这些华侨,是他们无私的为台山的经济、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使台山变得繁茂昌盛,面貌焕然一新。

台山人的精神包含着十六个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无私奉献。而华侨陈宜禧先生就是有这种精神的人。

陈宜禧先生在清代新宁县矬峒都六村出生。新宁铁路筹建伊始,陈宜禧先生说:愤尔时吾国路权,多握外人之手,乃不付绵簿,昌筑宁路。他以: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爱国爱乡。为召号,昌建新宁铁路,受到县人及海外华侨的支持。筹筑的过程中、他碰到重重主力和许多矛盾,不怕讥笑、不怕苦、不怕累。这种爱国精神一直鼓舞和鼓励着千千万万的海内外华侨为建设祖国和我家乡的不懈努力,尽管铁路被毁了,但巴金散文《机器的诗》,却使新宁铁路存因留在中国文学宝库而得到永生!

除了筹建新宁铁路外,陈宜禧先生一生还有许多丰功伟绩,为台山传下了汗马功劳。备受人们尊敬。新宁铁路最后虽然被毁掉了,但这却是一段美丽的新宁铁路!新宁铁路的建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给予台山带来的经济增长十分惊人。因此,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光辉的历史,优良的传统。我们身为台山人,要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陈宜禧先生,他就是一位无私的华侨,就是一位建设家乡终身奋斗的爱国者,就是一位百折不挠的铮铮铁汉!

台城二小六年级:凌雅琪

作文四:《作文:台山人精神》900字

我们台山是世纪的新桥乡,我们生活在台山就应该拥有台山人的精神,如果问起台山人的精神是什么?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同学都不知道!台山人的精神包括16个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无私奉献”。而陈宜禧先生就是拥有台山人精神的典型例子。

陈宜禧先生在清代新宁县矬峒都六村出生。台山落后一直是陈宜禧心结。台山建县400多年来,交通闭塞是落后的重要原因,水路靠帆船,陆路靠手车和轿子,陈宜禧铁了心,要为台山修一条铁路!修铁路?乡亲们目瞪口呆了,广州才刚刚有那小段铁路,听说潮汕也有一条,我们一个县能行吗。积累了修路经验的陈宜禧,似乎涌出满肚子的话,向乡亲慢慢讲解那两条轨道的远景,朦胧中,大家也似乎听见了汽笛的呼啸,远景渐渐移近、明朗起来。回乡才4个月,陈宜禧邀集乡亲,成立新宁铁路筹备处,起草一系列文件,强调“不收洋股,不借洋款,工程由本县人自办。”他打过算盘———到美国、加拿大甚至香港筹集资金,县内的铁路只要五六十万元。从1905年起,白发苍苍的陈宜禧迈开双腿集资了,口号很简单:“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无数的海外华侨为此感动,为了家乡那遥远朦胧而美丽的家乡,把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血汗钱捐献出来。多年在美国、加拿大,看人家有了铁路,一年一年富强,自己家乡却像奄奄一息的老牛拉不开腿,华侨含着悲痛也怀着热情纷纷捐献,捐款达到275万8412元,超出了原计划四倍。

铁路终于向前延伸了,开始公益到斗山的59公里在1908年通车,第二段公益到江门50公里在1913年通车,到1920年3月20日,台城至白沙完工,28公里,三段总长133公里。在经过陈宜禧先生努力下,台山的第一条铁路终于完工了。由此以后台山的交通慢慢开始发达起来,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进工,所以本地人就将铁路破坏掉。虽然铁路没了但是陈宜禧先生的功德人们永生永世也忘不了,为了纪念陈宜禧先生,人们就为陈宜禧先生建铜像,当时陈宜禧诙谐地说:不,我怕日晒雨淋。那句话传至今天,细心的乡亲们就特地加盖一个“棚子”,让老人家安乐地看着家乡一年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吧 !? ?小 荷 作文网

陈宜禧先生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您,您是台山人精神的代表。“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无私奉献”。这就是我们台山人独有的精神!

作文五:《弘扬台山人精神》1000字

我们住在台山,我们是台山人,我们在说台山话。但是,正如我们泰山人一样,如何发 扬爱国爱情,自力更生,开拓台山人的精神呢?

我相信大家都不熟悉吴顺德的名字吧!台山县吴顺德是妇女儿童,他出生于香港陆海通 有限公司经理,香港马克思美食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1935年,吴顺德毕业于广州岭南大 学商业经济系,同年应邀请香港璐海堂有限公司,在公司六家酒店办公,当会计经理开始他 的生活奋斗。 由于老板赞赏, 很快被任命为陆海通公司经理。 然后以优异的表现进入董事会, 成为董事会中最年轻的成员,并已担任职位。

吴顺德事业,进入桑树的心脏。在泰山,他捐赠了一个青年教育中心,小学,中学,中 学和其他教育基地,同时图书馆,医院,报纸等建筑,也投入了很多钱。此后,他转向高等 院校建设,在江门五一大学,广州岭南大学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教学楼,图书馆等。他捐了 资助的文化教育事业, 累计捐款超过 6000万港币, 建成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 一站式教育 设施, 形成吴顺德文化教育系列。 他还捐了很多医院。 捐赠了 40多个项目, 泰山改革开放以 来,捐赠了最大的旅行以外的人。这些项目的建设,泰山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他被授予江门市泰山特别贡献奖的振兴,荣誉公众,江门市,特别贡献荣誉等 奖励。

吴顺德也有良好的节俭习惯。吴顺德是香港餐饮业的院长,但跟吴顺德吃饭的人说,他 家是吃普通蔬菜,不值钱的。吴顺德通常每餐都是一条鱼,一盘菜,一碗汤,一碗米饭。吴 顺德住在香港是老楼,穿着旧衣服。一次,他回家和泰山儿童宫负责对话,儿童宫官员说, 因为经常有外国客人和领导来参观, 打算为每个老师做 1000元衣服, 专门为接待。 吴顺德打 电话给负责人猜他的衣服值多少钱, 不少于 1000元, 对吧?官员说。 吴顺德将西装的底部出 来,看见了 粘贴日期是 1963年。他说:穿着不一定华丽,只要你干净,整洁的线上,人 不在外表。吴顺德每件衣服都穿了几十年,不适合改变,大领不能改衣领,每条裤子都换了 好几次,不仅换衣服,连帽子都换了。一堆海角他穿了几十年,突然有一天发现了一个狭窄 的,不要继续下去,吴太太找到了那种颜色的面料,不得不找到一块比原来的颜色更浅的布 一个小三角形插在帽子的中间。吴顺德像不可思议的,出去穿,也很高兴地说:这是最新的 时尚在巴黎,香港只有一个。他真的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台山人模型啊!

自力更生, 爱国爱情, 开拓了台南人在吴顺德先生的精神, 反映了最生动。 前人的努力, 以及后代的利益。我们不应该满足他们的希望。

作文六:《作文:台山人精神》1200字

发扬台山人精神,共创台山美好明天

台山市世纪的新侨乡,我们住在台山,生活在台山。可是,你知道什么是台山人精神吗?

台山人精神包含着十六个字:“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爱国爱乡,无私奉献。”? ?小 荷 作文网

近年来,台山市经济蓬勃发展,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可喜人的进步。在台山的各项层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人物,由于他们有的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为家乡发展尽心尽心,有的努力钻研科技技术,研发新产品,获得了省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肯定;有的致富后不忘家乡,出钱出力,带领家乡亲人同走富裕路;有的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在基层岗位上,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伸手群众的爱戴,他们艰苦创业、敢于拼搏,刻苦勤奋爱岗敬业,热心公益、乐于奉献,情系桑梓爱国家乡的精神令我们敬佩,他们的事迹在侨乡大地上广为床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台山人精神。”

像这样的具有台山人精神的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梅贤添先生是端芬镇海阳村委会和乐村,朱丽清女士是三八镇同庆村委会山腰村旅美乡亲。两人自1956年结婚后,几经奋斗,事业蒸蒸日上,可他们的爱乡之情是何等真切啊!于1967年独资经营新华都饭店(现为利口福粥面烧腊专家),到1988年再与朋友集资增开福临门大酒楼,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他俩先后捐资支持家乡文化、教育、医疗、敬业、修桥、筑路等30多项事业,捐资近500万,梅贤添先生荣获台山市人民 *** 颁授的“振兴台山贡献奖”等。

还有,张金荣从事业乡邮21年的邮递工作,他在乡镇邮递路上跋涉了近40万公里,相当于沿着地球赤道走了近10圈。21年来,他从来没有错过一次班,投递各类报荆邮件从没错过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正是他的出色,2000年张金荣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3年时,他又被评为省标兵 *** 员。

1985年初,20岁出头的张金荣怀着对邮递工作的热爱,来到赤溪邮政支局当了一名乡邮代办员,虽然每月工资只有40多元,他负责的邮路是当时条件最艰苦的邮线,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张金荣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从未出过差错。对于一些判刑的信件,张金荣总是尽心尽力逐家逐户去询问,尽可能找到收信人。台山市邮政局一位负责人表示,考虑到张金荣长期在邮路上劳碌奔波,而且患有风湿病、胃病等,该局曾将他调整到营业员岗位。但是,没过了几天,当地的干部群众纷纷上门要求让张金荣重回邮路,继续为他们服务,在赤溪镇工作。张金荣还是一位“助人为乐的代购员,”一些边远村民出入购物不方便,张金荣利用每天往返便利,主动帮助他们代买,以及办理一些邮政。工作虽然艰苦,但他无怨无悔,默默奉献,难道这不是台山人精神吗?

“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无私奉献。”这就是台山人精神,这种精神的力量真是让人吃惊,让世界震撼!台山人精神,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承台山人精神,继续开来,共创更加辉煌的灿烂的美好台山。

作文七:《弘扬台山人精神》700字

尊敬的市长先生:  您好!请原谅我在百忙之中对您的打扰。我是台城中心小学六(一)班的学生苏婉莹,今天,我想和您谈一下我对台山人精神的几点看法。  大家都知道,台山人的精神是“爱国爱乡、自立自强、开拓开放”,但如何去做好这几个字呢?我是这样认为的:台山是我国着名的侨乡,遍布全球92个国家和地区,一直都有“海内外两个台山”的说法,每年接待的海外乡亲成千上万,所以,每当台山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快消息就会传播到世界各地了。换句话说,台山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世界的关注。  但是,请大家留意下身边,就会发现还有许多不文明、不卫生、不和谐的场面。街上随便吐痰、随便乱丢垃圾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不遵守交通规则乱过马路的、讲话粗口的、对顾客态度冷淡的……你看在人工湖、石花广场上、体育广场上,这些都是人们休憩的地方,但是人们的不自觉,造成了满地的垃圾,这些,不但影响了市政容貌,影响人们的健康,还会对台山的城市形象受到损害,让海外的乡亲失望。  所以,我们要从实际行动去弘扬台山人的精神,“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每人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发现身边的人有不足的地方,要及时的去提醒。这样,我们就会见到一个文明、卫生、和谐的台山,让海内外都感到自豪的台山。这就是我的看法。最后,祝市长先生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此致敬礼!                                                                台城中心小学六(一)班苏婉莹敬上                                                                                           2012-11-16六年级:苏婉莹

作文八:《台山人精神》1300字

台山人精神

台山是世纪的新侨乡,我们住在台山,生活在台山。可是我们都有台山人精神吗,在这一处,我们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台山人精神包含有十六个字:“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无私奉献”。陈宜禧先生就有这这种精神了。

陈宜禧先生在清代新宁县矬峒都六村出生。台山落后一直是陈宜禧心结,陈宜禧先生本打算有钱回台山搞纺织业。台山建县400多年来,交通闭塞是落后的重要原因,水路靠帆船,陆路靠手车和轿子,光绪起就不断有华侨注入资金改善交通。陈宜禧铁了心,在家乡不再搞纺织而搞铁路。修铁路,乡亲们目瞪口呆了,广州才刚刚有那小段铁路,听说潮汕也有一条,我们一个县能行吗。积累了修路经验的陈宜禧,似乎涌出满肚子的话,向乡亲慢慢讲解那两条轨道的远景,朦胧中,大家也似乎听见了汽笛的呼啸,远景渐渐移近、明朗起来。回乡才4个月,陈宜禧邀集乡亲,成立新宁铁路筹备处,起草一系列文件,强调“不收洋股,不借洋款,工程由本县人自办。”他打过算盘———到美国、加拿大甚至香港筹集资金,县内的铁路只要五六十万元。从1905年起,白发苍苍的陈宜禧迈开双腿集资了,口号很简单:“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无数的海外华侨为此感动,为了家乡那遥远朦胧而美丽的家乡,把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血汗钱捐献出来。多年在美国、加拿大,看人家有了铁路,一年一年富强,自己家乡却像奄奄一息的老牛拉不开腿,华侨含着悲痛也怀着热情纷纷捐献,捐款达到275万8412元,超出了原计划四倍。

路终于向前延伸了,开始公益到斗山的59公里在1908年通车,第二段公益到江门50公里在1913年通车,到1920年3月20日,台城至白沙完工,28公里,三段总长133公里。每个车站候车分男女两室。(那还是清朝,男女授受不亲嘛。) 1929年,铁路归回民办,财政一度好转,至1932年每年赢利20万—40万元。可是,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侨汇减少,农村经济萧条,很快就使铁路再亏损。1935年后,许多投资者都收不到股息。而日寇进入珠三角后,铁路受到日机几十次猛烈轰炸。每次都全民动员,最多两天填平路基,铺好枕木,让交通恢复。1938年12月12日,第一次接国民党第四军驻江门办事处负责人徐景唐电令,限年底前破坏铁路,于是开始拆大江桥和冲篓桥;1939年江门失守,本地人第二次再破坏铁路,沿路抽人拆铁轨藏在各乡,后更把23782根运往广西修黔桂铁路,枕木就作为工钱分掉。1940年又来命令,5天内把路基彻底破坏,结果使铁路完全被摧毁。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中国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1984年9月26日,高1米80的身穿长袍马褂的陈宜禧全身铜像,在台城花坛中央落成,铜像上方,还盖有一个花岗岩的亭子为他遮挡。当年,新宁铁路董事局要为陈宜禧建铜像,陈宜禧诙谐地说:不,我怕日晒雨淋。那句话传至今天,细心的乡亲们就特地加盖一个“棚子”,让老人家安乐地看着家乡一年年翻天覆

地的变化吧

新宁铁路的建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给予台山带来的经济增长十分惊人。因此,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光辉的历史,优良的传统。我们身为台山人,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

“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无私奉献”。这就是台山人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能量非常惊人,是我们的力量之源和决胜法宝。

作文九:《台山人精神征文》1200字

新宁中学 初一 14 班 黎丽华

我们都生活在台山,我们都是台山人,我们都说着台山话。但是,身为台山 人的我们,应该怎样弘扬“爱国爱乡、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的台山人精神呢? 相信大家都对伍舜德这个名字不陌生吧!伍舜德在台山是妇孺皆知的,他 生前任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经理, 香港美心食品集团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 1935 年,伍舜德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商业经济学系,同年应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邀请 赴港,就任于该公司的六国饭店,当司理会计,开始了他人生的奋斗历程。因得 上司赏识,很快被委任为陆海通公司经理。后又以优异的实绩进入董事会,成为 董事会中最年轻的一员,并一直担任该职至病逝。 伍舜德事业有成而心怀桑梓。在台山,他先后捐建了少年宫、小学、中学、 中等专业学校等教育基地,同时对图书馆、医院、报馆等的建设,也投入了大量 的资金。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高等学校建设,先后投入巨资给江门五邑大学、 广州岭南大学兴建教学楼、图书馆等。他捐资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累计捐资六千 多万港元,建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条龙”教育设施,形成了“伍舜德 文化教育系列” 。他还捐建了许多医院。捐建的项目达四十多项,是台山改革开 放以来捐献最多的旅外乡亲。这些项目的修建,对台山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 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先后被授予“振兴台山特殊贡献奖”“江门市荣 、 誉市民”“江门市区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 伍舜德还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伍舜德是香港饮食业的泰斗,但跟伍舜德 一起吃过饭的人说,他吃的都是家乡普通的菜蔬,不值什么钱。伍舜德平时每顿 饭是一块鱼、一碟菜、一碗汤、一碗饭。伍舜德在香港住的是旧洋楼,穿的也是 旧衣装。一次,他回乡和台山少年宫负责人交谈时,少年宫负责人表示由于经常 有外宾和领导来参观, 打算为每个老师做套 1000 元左右的西装, 专门用于接待。 伍舜德叫该负责人猜猜他身上的西服值多少钱, “不少于 1000 元吧?”该负责 人说。 伍舜德将西服的底衬翻出来, 只见上面贴着的订做日期是 1963 年。 他说: “穿着不一定要华丽,只要你干净、整洁就行,人在质不在貌。 ”伍舜德每件衣 服一穿就是几十年,不合身就改,大领不行就改小领,每条西裤都改好几次,不 但衣服改,连帽子都改。一顶绒帽他戴了几十年,突然有一天发现窄了,戴不下 去, 伍太太找来找去找不到那种颜色的布料, 只好找了块比原来颜色浅一点的布, 剪成小三角形加插在帽子中间。伍舜德喜欢得不得了,出门戴着,还高

兴地说: “这是巴黎最新流行款式,香港仅此一件。 ”他真是个令人敬仰的台山人典范啊! “自立自强、爱国爱乡、开拓开放”的台山人精神在伍舜德先生的身上体 现得淋漓尽致。前辈们的努力,为的就是造福子孙后代。而我们就更不应该辜负 他们的希望。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多做好事,报效祖国,报效家乡,大力弘扬 台山人可贵的精神!做个真正的台山人!

台山人精神

台山是华侨之乡,我们作为台山人,就应该弘扬台山人的精神。那么台山人的精神是什么呢?那就是:“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爱乡。”

你们认识陈宜禧先生吗?他就是一个具有台山精神的人。陈宜禧先生关心家乡的发展,他看到国外发展形势,深知祖国落后,家乡的贫穷。台山建县400多年来,交通堵塞是落后的重要原因,光绪起就不断有华侨注入资金改善交通。陈宜禧先生铁了心,在家乡不再搞纺织而搞铁路。修铁路?乡亲们听得都目瞪口呆了。积累了修路经验的陈宜禧,向乡亲们慢慢讲解那两条轨道的远景。朦胧中,大家也似乎听见了汽笛的呼啸,远景渐渐移近、明朗起来。回乡才4个月的陈宜禧邀集乡亲,成立新宁铁路筹备处,起草文件,强调“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陈宜禧从集资到动工,不辞劳苦,吃苦在前,他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永远记在我们心中、值得我们学习。

在陈宜禧与大家的努力下,台山的第一条铁路终于完工了。从此以后台山就慢慢发达起来,但由于以前日本侵略者的进攻,所以这里的人不得不将铁路破坏掉。虽然铁路没了,但是陈宜禧先生的功德人们永生永世也忘不了,都记在自己的心中。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我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平常除了学习,就只知道玩,很少关心家乡的发展和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今天,通过学习陈宜禧的事迹,让我对台山人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陈宜禧先生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您,您是台山人精神的代表。““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爱乡”这就是我们台山人宝贵的精神,我要像你一样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家乡美好的明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台山人精神

先生设计的中山装的含义?

中山装(Zhongshan suit)

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命名的男用套装。

1919年,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

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前门襟、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

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

中山装由于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的由来

在清朝(1644—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出现了一些改变,但基本式样仍保持着原有的状态,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18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1902年,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先生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 (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先生设计中山装时, 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 (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山装的做工

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中山装的色彩

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对于面料的选用也有些不同,作为礼服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显得沉稳庄重,而作为便服用的面料,可选择相对较灵活,可用棉布、卡其、华达呢、化纤织物以及混纺毛织物。

弘扬台山人精神_1200字

 我们都生活在台山,我们都是台山人,我们都说着台山话。但是,身为台山人的我们,应该怎样弘扬“爱国爱乡、自立自强、开拓开放”的台山人精神呢?

 相信大家都对伍舜德这个名字不陌生吧!伍舜德在台山是妇孺皆知的,他生前任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经理,香港美心食品集团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1935年,伍舜德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商业经济学系,同年应香港陆海通有限公司邀请赴港,就任于该公司的六国饭店,当司理会计,开始了他人生的奋斗历程。因得上司赏识,很快被委任为陆海通公司经理。后又以优异的实绩进入董事会,成为董事会中最年轻的一员,并一直担任该职至病逝。

 伍舜德事业有成而心怀桑梓。在台山,他先后捐建了少年宫、小学、中学、中等专业学校等教育基地,同时对图书馆、医院、报馆等的建设,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高等学校建设,先后投入巨资给江门五邑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兴建教学楼、图书馆等。他捐资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累计捐资六千多万港元,建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条龙”教育设施,形成了“伍舜德文化教育系列”。他还捐建了许多医院。捐建的项目达四十多项,是台山改革开放以来捐献最多的旅外乡亲。这些项目的修建,对台山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先后被授予“振兴台山特殊贡献奖”、“江门市荣誉市民”、“江门市区特别贡献奖”等荣誉。

 伍舜德还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伍舜德是香港饮食业的泰斗,但跟伍舜德一起吃过饭的人说,他吃的都是家乡普通的菜蔬,不值什么钱。伍舜德平时每顿饭是一块鱼、一碟菜、一碗汤、一碗饭。伍舜德在香港住的是旧洋楼,穿的也是旧衣装。一次,他回乡和台山少年宫负责人交谈时,少年宫负责人表示由于经常有外宾和领导来参观,打算为每个老师做套1000元左右的西装,专门用于接待。伍舜德叫该负责人猜猜他身上的西服值多少钱,“不少于1000元吧?”该负责人说。伍舜德将西服的底衬翻出来,只见上面贴着的订做日期是1963年。他说:“穿着不一定要华丽,只要你干净、整洁就行,人在质不在貌。”伍舜德每件衣服一穿就是几十年,不合身就改,大领不行就改小领,每条西裤都改好几次,不但衣服改,连帽子都改。一顶绒帽他戴了几十年,突然有一天发现窄了,戴不下去,伍太太找来找去找不到那种颜色的布料,只好找了块比原来颜色浅一点的布,剪成小三角形加插在帽子中间。伍舜德喜欢得不得了,出门戴着,还高兴地说:“这是巴黎最新流行款式,香港仅此一件。”他真是个令人敬仰的台山人典范啊!

 “自立自强、爱国爱乡、开拓开放”的台山人精神在伍舜德先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辈们的努力,为的就是造福子孙后代。而我们就更不应该辜负他们的希望。我们应该好好地学习,多做好事,报效祖国,报效家乡,大力弘扬台山人可贵的精神!做个真正的台山人!

?

广东江门台山市新宁中学初一:黎丽华

谁是 中山装 的创始人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先生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 (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先生设计中山装时, 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 (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

中山装承载了中国什么精神?

中山装(Zhongshan suit)

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命名的男用套装。

1919年,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

中山装的最初款式:上衣为立领、前门襟、9粒明扣,4个压爿口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和半腰带。1922年中山装改为立翻领、7粒扣,下口袋为老虎袋。后又改成现在的款式:上衣为立翻领,有风纪扣;衣身三开片,前门襟,5粒明扣;4个贴袋,各有袋盖及1粒明扣,上为平贴袋,下为老虎袋,左右对称;左上袋盖靠右线迹处留有约3cm的插笔口。高档中山装,在袖口部位有3粒饰扣。与中山装配套的裤,一般采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裤。

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这里提到的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就是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

中山装由于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的由来

在清朝(1644—1911年),中国男子都是按照满族的式样梳理头发,穿衣戴帽,一直延续到20世纪之初。虽然中国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传统服装仍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服装仍沿用着传统的长袍、马褂、瓜皮帽等式样。1900年之后不久,传统服式开始受到外国服式的一些影响,出现了一些改变,但基本式样仍保持着原有的状态,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革,它象征着清王朝的彻底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的剧变,而且也促使服装的变革更为迅速而明显。中山装就是在这一变革中诞生的。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这是辛亥革命后流行起来的服装,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18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装的由来,据说是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样式繁琐,穿着不便,而中国服装在实用上亦有缺点。1902年,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河内由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外汇,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而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的。但是,也有资料称,中山装原由当时的军装改制而成的。1919年,先生在上海居住时,有一次,他将一套已经穿过的陆军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装店请裁缝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后仍有点像军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装”,更非“西装”,店员便为之起名为中山装。由于先生在海内外声望很高,这种服式便不胫而起,迅速流传全国。当时的中山装背面有缝,后背中腰有带,前门襟钉9个纽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裥”。后来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先生中山装的创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 (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协助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面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黄隆生随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先生设计中山装时, 曾请他帮同规划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多是进口的 (当时这些东西多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 中山装由于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先生提倡,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山装的做工

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中山装的色彩

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等。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对于面料的选用也有些不同,作为礼服用的中山装面料宜选用纯毛华达呢、驼丝锦、麦尔登、海军呢等。这些面料的特点是质地厚实,手感丰满,呢面平滑,光泽柔和,与中山装的款式风格相得益彰,使服装更显得沉稳庄重,而作为便服用的面料,可选择相对较灵活,可用棉布、卡其、华达呢、化纤织物以及混纺毛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