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宏力学校招生

定制西装工厂-长垣定制工作西装

宏力更好一些,今年的学费初中学费一年13000,包含学费,体检费,保险费,住宿费,服装费,生活费自理,现在开始报名了,5月28号截止,带上户口本,学生本人过来。宏力也是封闭式的教育,环境超好啊!可以过来看看.

宏力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条件一流,为长垣以及河南的学子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资源,明智又关注孩子未来的家长当然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一所优秀的学校,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一定的资金投入是值得的。

学校注重学风的培养,学生在校统一着装,不佩戴任何电子产品,以防止学生产生攀比心理。

宏力的学生尊重师长,很有礼貌和教养,不信可以亲自考察。

推荐几部农村片电视剧

国内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大体分为爱情剧,历史剧,励志剧、喜剧等,我根据这个分类整理出了几部值得推荐的:

下面就是这九部电视剧的介绍:

爱情剧:

1、《平凡的世界》

该剧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讲述了在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兄弟俩依旧坚守最初梦想和对爱情执着的追求的故事。

短评:该剧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70年代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聚焦当时背景下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反映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2、《我的父亲母亲》

该剧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知青陈志与农村姑娘张翠花的一段颇具代表性的“中国式婚姻”跨越近30年的坎坷历程,充满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

短评:《我的父亲母亲》以淳朴的叙事风格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婚姻悲喜剧,陈志和张翠花、马庆升和叶秀萝,这两个家庭婚姻的不幸,和那样的时代脱不了干系,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学会隐忍和放弃。

历史剧:

3、《走西口》

该剧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是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讲述的是民国初年,山西祁县年轻书生田青因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

短评:从剧中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民情风俗,看到了军阀混战和政府的官僚腐败;也从田青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一代青年的成长和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希望。

4、《老农民》

该剧讲述了由北方农村的一场土地改革所引发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故事,关注中国当代农村现实生活和农民精神世界6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

短评:通过贫农出身的牛大胆、地主的马仁礼、城市小市民乔月这三人,因为出身的不同在历次变革中经历的不同命运。《老农民》的进步在于比较敢于揭开伤疤,人性、命运、社会、环境、信仰在人生中的作用。陈宝国演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演出了灵魂。

5、《中国地》

该剧讲述了李幼斌饰演的农民赵老嘎带领清风岭民众浴血奋战,、坚守家园14年的故事。

短评:这是一部人文内涵丰富的电视剧,在编剧笔下,赵老嘎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草莽英雄,他具有农民式的智慧,在血与火的熏染下逐步摆脱了农民的狭隘,使得这个人物真实可爱。

励志剧:

6、《麦香》

该剧以军属荣誉为线索,讲述了“最美军属”麦香充满军人情怀的励志人生的故事。她不爱名利,独爱军属荣誉,不惧万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军功章”。

短评:把普普通通的农家故事写出别样韵味,关键是编剧不是凭空想象去杜撰生活,而是深入生活去努力发现和寻找生活的规律和本质,去挖掘生活有价值的能够反映时代的给人思想启示的内容。

7、《当家的女人》

该剧围绕着女主人公菊香的曲折人生经历,透过几个家庭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展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揭示了中国农民在生存、生活、情感、观念上的变化。

短评:印象很深刻的一部电视剧,以前看过很多遍。从这部剧第一次认识了王茜华和孙涛,从菊香这个不断与命运对抗的人物身上学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就喜欢农村题材的剧,真实,接地气。家长里短,三姑六婆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气。

8、《怪王外传》

小王庄的怪王不是官可是在村民眼中他比官还官,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他。怪王担任村委会调解委员,机智地为村民处理了一件件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后来又担任副村长,屡出“奇招”,让小王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短评:全剧人物语言诙谐幽默,乡土气息浓厚的歇后语频出,人物性格特点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情,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乡村喜剧,由此奠定了东北农村喜剧的基础。

喜剧:

9、《圣水湖畔》

《圣水湖畔》是以保护耕地为背景的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该剧是脚踏时代主旋律、头顶绿色圣水珠、带着芳草一身香、怀着满腔黑土情、一路高唱迎春赞歌,诞生于时代最前沿的电视剧作品。

短评:这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剧情紧凑,贴近现实生活,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又不失诙谐幽默,看的观众捧腹大笑。

不但剧情好,演员演的也很精彩,男女主角高秀敏和雷恪生这两位老戏骨自不用多说,其他演员演的也很出彩,尤其是饰演马艳华的于莉红,她把马艳华这个美丽、泼辣又很仗义的东北农村妇女演绎的深入人心。

以上就是我推荐的几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的简介了,都是更新完的,可以放心观看!

讴歌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先进人物或事迹,批评讽刺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

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

张统

军营里的环保博士

张统,河南南阳人,1963年9月出生,1991年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博士毕业入伍,1997年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现为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所环保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军环境工程设计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随着国防科研试验和我军武器装备建设的发展,军事特种废水及微波、噪声、放射性等军事环境污染已成为直接影响官兵健康和部队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军事特种污染源因其分布广、危害大、缺少专用治理技术和成熟经验,成为军事环境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对此,和总部首长非常重视,多次指示要尽快研究解决军事特种废水的污染治理难题。

为摸清全军污染源分布及其危害,提出科学的防治对策,张统自1996年起,足迹祖国大江南北,行程数万公里,先后对全军近1000多个航天发射场、试验基地、训练场和营区进行了现场调研,基本摸清了军事污染源的现状、分布规律及污染特征,编制了30多万字的《军事区域污染源调查与研究报告》,较准确地反映了全军部队的环境污染状况,为军队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也为全军有针对性地开展军事污染治理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重点军事污染源的科研和治理工作也随之展开。

航天发射,人们往往记住的是火箭升空,神舟飞天的壮举,但很少有人想到,那眩目的火焰,滚滚红烟,会给官兵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伴随国防科研试验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为火箭推进剂的四氧化二氮和各种型号硝酸年用量达数千吨。但四氧化二氮和各种硝酸都是强氧化剂,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一旦泄漏极会造成人员中毒和化学烧伤,并且因其沸点低所形成的红色二氧化氮烟雾被基地官兵戏称为“红魔”。为此,航天领域迫切需要研制一种能迅速、快捷、有效地控制和清除因各种原因造成推进剂泄漏的方法及装置。为解决这一难题,张统深入试验现场,模拟泄漏发生的实况,冒着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实验环境,反复进行不同规模、不同条件下的对比试验,终于研制成功我国航天发射场推进剂泄漏污染防治专用技术设备,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航天发射场的推进剂泄漏污染和安全防护难题。同时,这一成果也对我国地方近年来多次发生的酸性液体泄漏引起的公共安全事故防护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系统解决航天发射场推进剂污染治理难题的基础上,张统更把目光瞄准了全军的其他军事特种污染源,针对拆解废水污染、军事化学废水污染、舰船油污水及装备洗消废水污染问题开展了专项技术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军事特种废水治理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开发了8种专项处理工艺,研制了多级光催化氧化净水装置等10多套关键设备,并建立了某销毁站等全军24个军事特种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形成了技术系列化、设备成套化和控制自动化,填补了我国军事特种废水治理技术的空白。目前,在总装备部首长的关切下,张统又把目光瞄向了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应急检测、环境评估及装备研制领域。

飞机维修废水浓度高、污染重,成份复杂,治理难度大。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张统连续奋战300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他先后对比了十几种工艺,选用了近百种化学药剂,做了数十次试验,对上万个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最终成功走出了中国人自己的飞机维修废水处理之路,比引进国外同类技术和设备节省投资250万美元,填补了国内空白。

张统研发的营区污水处理成套技术具有投资省、成本低、易管理等显著优势,与传统工艺相比可节省建设投资15%~30%,节省运行成本 30%~50%。营区污水与农村污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将这套技术应用于新农村建设,可大大降低新农村污水处理的建站投资和运行成本,使新农村污染源治理工程不但建得起、用得上、而且还能管得好。2007年,在北京市科委的重点支持和推广下,张统承担了北京市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污水处理科技示范工程,成为了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今年7月,经专家评审,该成套技术获得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技术二等奖。

16年来,张统坚持扎根军营,在军事特种污染防治和生态营区建设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取得突出成就。他提出了军队污水处理“低投入,低成本,易管理,重回用”的发展理念,研究开发出11种污水处理新工艺,自主研制成功8类军事污染防治专用设备,集成开发了4种新型污水处理材料。成果应用于我国三大航天发射场和全军近100个营区,产生了显著的军事、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有力推动了军队营区建设从“绿色”向“生态”跃升,保证了军事区域环境污染治理国债项目成功实施,使军队的污水处理步入“建得起,用得起,管得好,有长效”的良性发展轨道,使我军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主导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张统先后获得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国家专利7项,主编和参编专业著作11部,他同时也得到了军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总装备部“1153”人才库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荣立个人二等功,获第六届“地球奖”、首届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首届“首都环保之星”称号,被评为“全军环境工作先进人物”“全军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和“总装备部优秀***员”。

宋克明一个农民的“环保长征”

◆黄涛

宋克明,河南长垣县城关镇吕楼村农民。2002年,创办黄河流域第一家公益环保组织“绿色未来环境保护协会”。2003年至2005年在黄河滩区湿地建立6个鸟类保护站。2005年,创建我国第一家由民间组织实施的“黄河生态监护站”。2005年,荣获“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2006 年,荣获“地球奖”。

2006年4月2日,宋克明又一次站到了领奖台上,领取他人生中的第三个环保大奖——2006杜邦环境新闻人物排行榜入围大奖。与宋克明并肩站在领奖台上的还有因步行上班而闻名的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绘制中国水污染地图的马军、提议将环保纳入中小学教育的浙江永嘉第15中学校长杨建南、开创幼儿环保教育新篇的贵阳幼师张剑辉等环保风云人物。而在入选本次排行榜的10位环境新闻人物中,宋克明,一位43岁的农民、河南长垣县绿色未来环境保护协会会长,被排在了第一位。

从黄河支流污染到黄河湿地鸟类保护,再到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宋克明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宽。他并不太清楚自己的明天会怎样,但他知道“这是一个长征,要一直走下去”,而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给下一代的孩子留个干净的环境,也留个活路”。

宋克明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有益于环保的小事,而环保本身则是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已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其实我在1978年读高中时就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了。”据宋克明介绍,那时他经常阅读《中国青年》等杂志,在上面看到一些环保方面的文章,其中印象较深的是一幅漫画。

近30年后的今天,宋克明仍然清晰地记得这幅漫画的内容——漫画的名字叫《21世纪的乞丐》,画了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手里拿着一个碗,像乞丐一样,求别人施舍一点儿干净的水。

“这幅漫画给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想,如果水真的都被污染了,人类的末日可能就到了。”宋克明说。

也就是在这时,宋克明开始了自己的“环保长征”,但真正让他成名的是对天然文岩渠污染的实地调查。这项调查为期10天,行程200多公里。

天然文岩渠是黄河下游的支流,流经原阳、延津、封丘、长垣,至濮阳市渠村桥排入黄河。2002年起,由于沿渠各县的造纸厂、水泥厂等企业将大量污水排放到渠内,致使渠水被污染,成为河南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2002年8月,抱着一探究竟的目的,宋克明骑着一辆破摩托车上路了。通过向沿途村民打听等各种明察暗访,宋克明终于确定了天然文岩渠沿途排放污水的企业,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证据。

接下来,宋克明自掏腰包,请来北京等各地的环境保护专家、官员和新闻单位,在长垣县召开了一个名叫“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万人环保大会。

5年后的今天,谈起那次万人环保大会时,宋克明仍然兴奋不已。“开那次大会,我花了两万多元,但效果太好了。”在会上,宋克明共发放“保护母亲河倡议书”1万多份,并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向数以万计的人们传达了他的环保理念。 宋克明还带着与会的专家和记者,沿文岩渠边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调查。这些调查报告被长垣县人大代表整理成5份议案。根据这些议案,长垣县关停了该县境内向天然文岩渠排污的企业。

这次万人环保大会给宋克明带来的另一个重要收获是,他借机创办了全国县级第一家、黄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长垣县绿色未来环境保护协会,自己出任会长。

“这个平台太重要了,没有它,很多事就是办不成。”宋克明说。

58岁的马上任,是长垣县恼里镇侯马占村人,也是宋克明建立的第一个鸟类保护站的义务巡查员。“原来没有保护站时,经常会有一些不法分子来捕鸟。最严重时,一天就把三四只船装得满满的,运出去卖钱,天鹅、大雁、白鹭、白鹤都有。”

宋克明找到马上任,建立起鸟类保护站后,情况很快就有所改变。“现在基本上看不到捕鸟的了”,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马上任6年来不知写了多少幅标语,每天也都要沿着黄河滩走走看看,一旦发现捕鸟者,设法制止,同时给宋克明打电话,商量对策。因为宋克明是长垣县的环保名人。而宋克明对付捕鸟者也自有一套——借助其会长的知名度,宋克明成功地联合了当地派出所。

由长垣县城东行约30公里,就是赵堤镇,这里正在成为白鹭、白鹤等国家保护动物的天堂。闫强是赵堤派出所的所长,2006年初,闫强携赵堤派出所16名民警全部加入了长垣县绿色未来环保协会,成为该协会会员。

2006年5月,赵堤派出所正式启动了专项治理猎杀鸟类的行动。“前期收缴的鸟网多一些,后来越来越少,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再捕鸟了”,环保协会与派出所民警的联合行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2006年8月,当地媒体报道,赵堤镇黄河湿地的白鹭多达上千只,真正地成为了鸟类天堂。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环保才有出路。”宋克明说。从马上任到闫强,再到赵堤派出所的全体民警,宋克明的爱鸟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宋克明已成功建成6个鸟类保护站。而长垣县绿色未来环境保护协会目前的会员也已超出1000人,长垣县作协、书协等单位均成为该协会团体会员。

徐海婷圆绿色梦的女孩

◆陈玲

徐海婷,深圳蛇口国际学校学生,初中部学生会主席、环保小组组长。2006年6月荣获“深圳市民环保奖”。2004年至2006年代表中国儿童参加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组织召开的“世界儿童环保会议”。

徐海婷虽年仅14岁,却已经身体力行做了12年的环保工作,为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而持之以恒。

2004年,她获得了深圳市环保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利乐杯”全国中小学生环保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出色的英语成绩,使得徐海婷代表中国儿童出席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儿童与环境国际联盟”共同组织的联合国国际儿童环保会议,与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1000名儿童代表讨论环保问题,交流环保经验,共同分享各自的环保项目。她精彩的演讲和“保护濒临灭绝的粉色海豚”、“在全世界实行无车日”等建议给联合国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年后,徐海婷应邀参加在日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儿童环保峰会”,并成为全国唯一一名联合国全额资助代表。在此次大会上,她对环保充满深情的即兴演讲,在环保交流会议上独特的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等等,让大会选举她成为2006年世界儿童环保峰会筹委会全世界11名成员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代表亚太地区的筹委会委员、首位代表亚太地区的中国儿童。会议期间,日本王子主动走向她,与她讨论环保问题,并盛赞中国近年来的发展。

同年,徐海婷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邀请,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不定期汇报在国内学校以及社区推广4项环保项目的进程。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将她的报告带到”纽约世界首脑会议”上展出,并授予她”世界儿童环保会议积极参与证书”和”环保活动委托证书”。

2005年9月,”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在深圳召开。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全球环境泰斗莫瑞斯·斯特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理委员会主席戴维安德森等权威人士会聚一堂,共议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所,这是联合国首次在我国举办人居环境论坛。徐海婷在此次会议上作了”保护我们的水” 的主题演讲,呼吁人类保护和节约仅供有限的淡水资源。演讲完毕后,全场起立为徐海婷鼓掌三分钟。

2006年6月,徐海婷荣获”深圳市民环保奖”,并获由深圳市委书记颁发的”环保市民”奖状。2006年8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联合国世界儿童环保会议上,徐海婷是唯一一位获得由马来西亚皇后赠送”巧克力”的儿童,并当选为该次会议的儿童筹委会主席,她还为大会闭幕式的主题歌作了歌词《Weare the children》。2006年8月,徐海婷加入深圳市义工联环保二组,参与了”走进红树林,关爱红树林”的宣传、清洁活动。 2006年9月,徐海婷与学校一同组建了”环保小组”,赴香港中文大学听环保专家的讲座,参与了清洁香港海滩、环保购物袋的发放活动,以及”全球变暖”等宣传活动,因此获得了香港环境保护协会授予的”环保大使”称号,并获由港澳区代表、罗叔清先生颁发的”环保大使”聘书。2006年,在第8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徐海婷作为小”联合国环保大使”的先进事迹在环保科普展区展出。2006年12月,徐海婷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

今年,作为深圳市最小的义工,徐海婷代表深圳市中小学生与深圳市副市长吕锐峰和市环保局领导一起参加了”环保社区监督员启动仪式”,并倡议”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与违法排污行为做坚决的斗争”。2007年3月,在深圳市”两会”期间,徐海婷作为市民代表与深圳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环保局、市水务局以及福田区的有关领导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环保改进方案,并参加了深圳市环保局和深圳市电视台共同组织的”拒绝使用塑料袋”和”环保购物袋的发放仪式”宣传活动。2007年6月,徐海婷参加了深圳市百万市民”建生态城市、圆绿色梦想”活动启动仪式,并在《市民生态公约》上签名,同时参加了深圳市第36个”6·5”世界环境日,并在”深圳绿色力量,聚焦环保NGO”大型展览上,作为环保先进人物事迹展出。2007年8月,徐海婷获邀参加了”第三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并作了以”应对全球变暖”为主题的演讲,获得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安瓦尔·乔杜里大使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北美区主任、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努尔·布朗博士的表扬。同月,就深圳市”塑料袋污染”问题,徐海婷写信给吕锐峰副市长和深圳市环保局有关领导,提出4点建议,吕副市长于2007年9月批示:”建议很好,请有关部门办理”,并收到深圳市环保局就此问题处理意见的回信。

傅企平生态村的带头人

◆袁坤

傅企平,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支部书记,宁波滕头集团有限公司总裁。1999年获得“地球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荣获“新农村建设十大风云人物”。10年来他带领村民把滕头村建成“世界十佳和谐乡村”。

浙江省奉化市的滕头村是环境保护的先行者,也是重视生态文明的典范。早在1993年,滕头村就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生态500佳”,从而引起世人瞩目。

1997年傅企平担任村支书后,为不断提升“全球生态500佳”的含金量,着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工程:拆除农家柴灶统一改用液化气,实现了无烟村;对污水进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种树种草,饲养白鸽、野水鸭等飞禽,建成了江南风情园、农家乐、农民公园、盆景园等20多处生态景观。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滕头村天更蓝了,水更碧了,地也更绿了。今年,滕头村被联合国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其中评定指标里“一级空气质量”和“67%的绿化率”,就是他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

从“全球生态500佳”到“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傅企平常说:“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滕头村的事,让更多的人提高环境意识,是滕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每一个来到滕头村的人,都受到绿色的熏陶。”为此,他决定投资2000万元,建设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了加大宣传力度,他邀请专业机构制作了带有绿色使命的专题片、宣传资料,让来到滕头村的人们深受教育。他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滕头村先后被命名为宁波市、浙江省首个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环境教育基地。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傅企平的名言。他觉得,要提高公众绿化意识,首先得从青少年做起,让“绿色发展观”在下一代头脑中扎根。在他的倡议下,村庄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被划分成很多个“绿色小卫士基地”,由小学生负责护理;村团委也组织团员在全村范围内划分了9个绿化责任区。

1998年,傅企平开始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本村环境教育基地的作用,使更多人切身体会到绿色所带来的享受。因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滕头村于2001年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2006年旅游门票收入1060万元,综合收入4500万元。

10年来,46项高利润的投资项目被滕头村否决——这对于其他地方或许闻所未闻,但傅企平带领的滕头人做到了,他们的信念是:凡是不利于环保、损害绿色的事,他们坚决不干。

但是,对环保有利的事,傅企平再难也干。邻县因拓宽公路要砍掉一批樟树。傅企平得知消息后,连夜驱车赶赴邻县,决定抢先将那批樟树买下来。车到半路,恰遇严重堵车。他干脆沿着盘山公路步行10余公里。等他回到村里,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这片樟树移植滕头后,株株成活,为滕头村增添了浓浓的绿意。

对绿色的执着,促使傅企平办起了园林绿化公司,开始了对大江南北的绿化之路。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承办了诸多绿化项目,成为了全国绿化一级资质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8家分公司,拥有苗木基地2.5万亩,年产值两亿元。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傅企平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北京,努力争取到奥运会部分场馆的绿化项目,为2008奥运贡献来自滕头的一片绿意。

傅企平除了重视滕头村的生态建设以外,还十分关心其他村庄的生态建设。他积极与周边村庄结对,成为他们村庄的建设顾问,帮助他们搞好环境治理。同时,他还帮助周边村庄发展生态农业,种植花卉苗木,经营绿色农产品,走上致富之路。

有一天,傅企平收到一封来自浙西革命老区丽水市庆元县官塘乡山头村的信。信里说,山头村十分贫困,得知滕头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以后,希望能为山头村的脱贫致富指点迷津。

傅企平立即带着农村科技人员赶到山头村。在山头村,傅企平和科技人员一起爬山坡、下田头、进菇棚,详细了解当地的土壤结构、气候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一番忙碌之后,傅企平心里有了底,这里具有种植瓜果、蔬菜等反季节农产品的独特优势,有栽培红豆杉等珍贵树种的天然条件,适宜养殖土鸡、鸭、鹅等特色家禽。

傅企平对山头村支书吴心炳说:“我们一定派人过来帮你们开发山林,发展种植、养殖业,为老区山村早日脱贫致富出一份力。”如今,傅企平把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和以绿色致富的滕头经验延伸到浙西的革命老区。

在傅企平心里,绿色之花不仅要开遍滕头村,更要开遍神州大地。这就是一个农民、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绿结。

李四光的故事讲述李四光童年的故事

简介:李四光,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地质力学以其独特的学术见解创立,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形成机理,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附近,有一个地方叫黄冈,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1889年10月26日,中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出生在黄冈县城以北25公里的小村庄下张家湾。李四光真名叫奎,李四光的名字。后来,当李重茂去上学时,他必须填写登记表。李重茂误把姓名栏当成了年龄栏,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但是,他马上发现自己填错了一栏。我现在能做什么?聪明的李四光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了“李”,但是“李四”这个名字真的不好听。在处境艰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大殿顶上挂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四灯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了“光”字。从此,李重茂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李四光”。

李四光小时候,家庭生活很困难。一家几口人只靠父亲的学校给学生收一点学费。如果饥荒年学校学生少了,就有毁粮煮饭的危险。当他们不得不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从当地地主的房子里租食物。所以,李四光的妈妈经常为了零花钱而织布。尤其是李四光的父亲是个正直的人,喜欢打抱不平。他因与黄冈革命党人有联系而被迫逃离家乡,到南京躲藏了一年多,家庭生活更加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五十多岁时,他不时想起童年的苦难,对父母的苦难深感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努力的习惯。他经常帮妈妈劈柴、做饭、磨东西、扫地、挑水、放羊、割草等。而且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

五岁时,李四光开始启蒙一位名叫陈的老教师。六岁时,他搬到父亲的私塾,跟着父亲学习。李四光学习时,努力、认真、勤奋。从早到晚忙着朗读,背诵,练习,写作。他不喜欢开玩笑。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依然可以一个人学习,而不是像其他孩子一样爬上桌子踩在凳子上摔倒。李四光从小就喜欢思考和提问。有一次,他和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时候,看见村头上有一块大石头。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他真的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科学地回答了他小时候的问题。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做各种颜色的玩具、船、车、灯笼。他很有独创性,他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并钦佩他。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邻居中的穷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很冷,一个小偷进了一所私塾,偷走了盖着被子的棉衣。被同学抓住后,你一拳打我,一脚打我。最后,他被挂了。但只有李四光没有做到。他只是悄悄地拿来一个凳子,放在小偷的脚边,警告他以后不要做坏事。不然他怎么受得了这么多打?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各种大、中、小型学校。有志青年愿在武昌读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让父母去上学。父亲很支持他,向村民借了路费;他妈妈也很支持他,特意把婚纱换成了李四光的棉袍。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离开家乡到省会武汉读书。

1902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级小学。因为学校是寄宿制,所有的食宿都由学校提供。李四光一家人很开心。在这里,李四光学习很努力。他渴望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因为没有人帮忙撇清这层关系,直到1904年7月才被送到日本正式学习。李四光回黄冈和父亲告别,然后乘船去了日本。但是官方的花费有限,他只好买了一张飞机票省下钱,挪作他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读书,李四光很兴奋,尤其是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一望无际。小男孩开心地站在甲板上,久久不肯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和海浪飘走了?一端有带圈可握的短马鞭

经过长途跋涉,轮船终于抵达日本横滨港,然后乘车前往东京。可惜走之前亲戚朋友都去吉安了。李四光像甲鱼一样多吃肉,海上感冒。所以,到了东京,他就拉肚子了。医院把他当成痢疾病人,隔离治疗。他不得不借钱治疗。这个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医生建议他平时多吃素食少吃肉的时候,他一直记得这个建议,几乎一生都吃清淡的食物,最多吃鱼和鸡蛋。所以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吃不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的弘文学院,主要学习日语和初等数学及物理。1907年7月毕业后,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院。据说这所学校每年只能招收10名左右来自中国的学生,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李四光要通过考试是极其困难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贫困。扣除必要的开支,每个月收到的公务费用越来越少。为了省钱,他经常把生米放在保温瓶里,加开水,泡一晚上,第二天就着咸菜吃。除了学习和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经常走进留学生礼堂,听讲座、听报告,遇到很多民主革命人士。他剪掉了辫子以示对革命的支持。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并出席了领导的革命组织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老师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年纪轻轻就参加革命,真是太好了。”你必须“努力学习,报效国家”。那时候,李四光才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在日本的七年学习,和同学们一起回到了祖国。不久,他被派往华林武昌县的湖北中等工业学校任教。从学生到老师,李四光感受到了一种新鲜感和责任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非常激动,立即收拾行李,前往南方。回到武昌后不久,李四光受托参与湖北军政府的财务管理部门。后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工业部部长。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工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化为泡影。他很沮丧,很失落?马鞭因此,李四光萌生了再学习几年,走科学救国道路的想法。1913年7月,李四光被政府派往国外伯明翰大学学习。李东阳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四个人跟着李四光读书,政府出的路费都是金条。李四光对同伴说:“你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换硬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时,他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怀疑。他没有兑换硬币,而是因为偷了别人的金条而被捕。没有人给他任何解释。他饥寒交迫,第二天被同伴救了出来。尽管如此,年轻的李四光还是照顾父亲和哥哥,省下一部分路费,送给弟弟妹妹们上学。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感觉啊!李四光用他全部的爱来回报他14年的农村生活对乡亲们的关心和爱护,就像他后来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无怨无悔!

经过长途跋涉,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也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现在,有许多交通和丰富多彩的建筑。但在李四光眼里,这一切无异于逝去,他的内心更渴望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以采矿闻名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匆离开伦敦,来到英格兰西部重镇伯明翰,住在学校附近的公寓里。李四光确实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也能放松学习。偶尔假期走进公园,参观名胜古迹,身边总是一堆报纸杂志或者厚厚一卷书包。在树荫下,在流水旁,他坐下来抄写或思考一系列问题。但是平静的学习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方面与英法俄结盟,另一方面又与德意奥结盟,为再次分裂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你我活的战争。一段时间,生活资料日益匮乏,物价开始上涨,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很多留学生受不了了,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从小就攒够了钱,克服了种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坚持学习。他经常利用假期在矿上做临时工谋生,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困难的时候,他乐观豁达,劳逸结合,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成了他一生的爱好。

很多事情发生了。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了一篇387页的论文《中国地质学》,提交给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收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书,请他回国,在北京大学任地质学教授。六年多的英国留学即将结束。虽然国内仍有军阀混战,但李四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热情接受了邀请。1920年5月,李四光经过长途跋涉回到北京求学。此时,他31岁。在这幼小的生命里,除了童年和短暂的工作,他几乎总是忙于自己的研究,东奔西跑,上上下下。现在,是李四光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见识的时候了!新生活是

来到地质系后,李四光主要教两门课: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他认真备课。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岩石的肉眼鉴定,到显微鉴定,再到综合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掌握。他的考试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除了书面问答,他还给学生一些岩石标本,让他们写下它们的名字、矿物成分、形成条件、与矿物的关系等。他也非常重视书本之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实地考察,边谈边看,并要求他们收集大量标本,整理后陈列在实验室里进行教学和研究。

在长期的留学生涯中,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人遭受歧视的耻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们的教育水平比我们高,他们的艺术比我们好。人民的土地被开垦成了十块田,而我们的沃土仍然贫瘠。请他们做它,然后把它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这种事。所以我们前线的生命力还是在我们国家。大家高兴,举起锄头,向前挖。”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一些适当的科学术语,他一直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一个学生叫他“李老师”,叫了他几次。然后他问那个学生他叫什么名字。学生说:“我给你打电话。”李四光说:“你可以叫我老李、小李、猫狗,但我不许你叫我‘李**’。”有一次,李四光带着七八个学生去宜昌实地考察。在街上,他看到一个美国人骑着黄包车,不肯付钱,甚至拿起拐杖拉车。李四光见此情景,气得跑去找美国人,坚持要他付车费,不许他打人。美国人开始停顿,然后当他看到他是一个穿着旧西装的中国人时,他无理地笑了笑,准备离开。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拿起地质锤,拦住了他。美国人发现不对劲,只好乖乖地付了车费,白白走开。路上的行人都以此为荣。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我军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12月13日,南京沦陷。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逃往重庆。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配合政府行动。李四光带领地质研究所来到桂林,在那里呆了将近7年。

1944年春,日军入侵,战事非常激烈。李四光于6月27日匆匆离开桂林,与地质所同事同行20多天,终于抵达贵阳。一路上,人们拥挤、拥挤、饿、渴、累、困、慌。10月,侵华日军更加凶猛,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贵阳即将被包围。李四光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再次旅行,离开贵阳,跑过遵义,进入四川,大概是11月,最后到达重庆。对于一个55岁的知识分子来说,长跑和疲惫无疑是极大的考验。到达重庆后,李四光和妻子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糟糕。带着伤,李四光想起朱森非正常亡的痛苦记忆,精神极度不愉快。时局的悲愤和生活的艰辛交织在一起,让一向坚强的文人流下了苦涩的泪水?一端有带圈可握的短马鞭

1947年6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由李四光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8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我觉得这是李四光让乌烟瘴气的地区由国家控制的好机会。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准备论文,反复修改,试图代表中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意见。它还

是李四光一贯的学风。1948年2月,李四光从上海出发。几经周折,他直到四月初才到达香港。

在一艘挪威货船上。在海里航行是极其困难的。对于一个近60岁的老人来说,已经不再充满魔力。面对滚滚波涛和呼啸的海风,李四光心中思念着祖国。祖国犹如火海中的航船,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经过大约两个月的艰苦航行,货船终于到达了法国南海岸的一个大港口马赛。上岸后,他乘火车到法国首都巴黎,然后横渡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伦敦。在码头上,我可爱的女儿正站在那里迎接他。李四光的女儿李希之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她早早地在多佛码头等着见她的父母。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公布的民主党派、地区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特邀嘉宾名单中,李四光当选为第一届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代表之一。然而,就在李四光焦急地准备回国的时候,台湾省的国民党正在策划一场犯罪阴谋。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国民党外交部密令,要求李四光公开声明,拒绝接受***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拘留。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李四光,告诉了他这一切。接到这个消息后,李四光当机立断,拎起一个小钱包,独自一人从普利茅斯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

1950年3月初,李四光秘密返回香港,立即搬进朋友安排的僻静住所。

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妇一大早就到了车站,6点多就登上了从香港开往九龙的火车。很快,他走进了祖国的南大门。多么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时刻!

1950年5月6日上午,李四光夫妇抵达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李四光被安排住在当时北京最高的酒店,——六国饭店。一个多星期后,我搬到了北京饭店。在下榻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总理不慌不忙地来看望他们,这使李四光夫妇非常激动。周总理勉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校长从事自然科学工作,同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担负起组织全国地质学家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李四光会意地点点头。他说:“今天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时代。大家一定要努力,不能掉队。”正是带着党和人民的关心、关怀和信任,李四光开始了最有意义的工作。

1950年8月17日,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解放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大会。大会结束时,李四光当选为中国自然科学专业学会联合会会长。他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

20世纪50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多年的疲劳减少了李四光的健康。他经常因病坚持工作,最后不得不去医院治疗。然而,1957年11月,李四瓜患肾病,病情恶化,血尿伴有疖子,住进北京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伤口基本愈合,但疼痛还没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着要出院回去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许多地质学家对中国的石油资源前景持悲观态度。1915年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带领钻井队,在陕北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但产量不多。1922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来到中国考察地质。回国后,他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在中国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大。

离得远,西北不会成为重要油田,东北也不会有多少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开始流传。

但根据李四光对中国地质的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国贫油论”没有事实依据。1928年,李四光撰文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待开发的油田。虽然西北地区产油希望最大,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希望。李四光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要找石油,必须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中国石油勘探前景最大的有三个地区:一是青海、康保、云南、缅甸的地槽;一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种是东北到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山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应作为石油勘探的目标。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工人。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油气普查委员会。1955年1月20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五个石油普查队。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许多可能的储油结构。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于1956年派出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分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精细调查。就这样,经过三年的石油勘探,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华北、东北发现了上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在柴达木等构造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3月,四川南充等地相继产油,开辟了西南石油工业基地。

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联合发出“三年攻克松辽”的号召。地质部调集四川、青海、陕甘宁三省的队伍加强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次钻探中首次发现了厚度为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同年秋,大同镇发现“长垣”构造,采油后改为大庆长垣。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东部石油勘探的重大突破。此后,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发现了大量油田。

1964年1月1日晚7时30分,毛主席邀请李四光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接到电话后,李四光非常激动。开幕式开始前,毛主席来到休息室,快步走来,与他热情握手。谈到石油问题,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都立了大功。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因感冒发烧住进北京医院。入院后,虽然高烧很快消退,但血压波动较大。晚上,他常常睡不着觉,往事总是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一天晚上,李四光非常兴奋。他和女儿聊了很多:从青年时代的漫漫求学路,到20世纪30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到今天的经历。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